生活可以很知識,知識可以很有趣 短文摘




科學與媒體的衝突

~ 分享本文 ~


【頑心號專欄】問雲
全部文章
「不務正業的App工程師假文青」
教你規劃App,給你沒公式的科普,順便餵你吃貨美食與假文青。
關注臉書:頑心號


「一個國家級科研單位召開記者會,記者姍姍來遲,發佈會上,大部分記者忙著埋頭抄新聞稿打字趕即時,因為無法專心聽簡報,簡報完畢,沒提出太多問題,記者會也匆匆結束。」


上述引言來自一篇世新大學教授發表的文章,講到科學與媒體之間的距離,恐怕是頗大。而這問題的答案,引言本身就說明了大半。科學新聞要做好,所需人力、物力,都要比一般新聞來得高。

新聞專業與理科背景

要報導科學或科技類新聞,最好狀況是,記者本身也具備一定的知識水平,理科畢業更好。但這卻不容易,他們的學歷本來就不是理科學系,而是新聞傳播等。之前聽過一些記者在報導有關理科知識時,犯過不少笑話,你可以笑記者不專業,不過也必須平反一下。

首先,有些記者並非自願,他們可能是被趕鴨子上架,做知識相關,甚至科學的報導。再者,科學新聞在台灣或甚至在大部分國家,都不是主流新聞,無法再花多餘成本請相關顧問來檢視報導。更不要說,台灣好像擠了太多新聞台,還都做24小時,重點都在做能吸引眼球的新聞 ......

話說,不要說新聞台有收視壓力,就連我的這篇文章,我也擔心沒人會讀完 QQ。

「科學是個很長的故事,媒體要的卻只是快門的一瞬間」

這句話,是該教授在文章裡,無奈引用的一句名言。底下列出文章之中幾點科學與媒體的「衝突」:

1. 記者喜歡寫有爆點的故事,最好是「科學家獨自達成革命性發現」,但實際上,重大發現通常是團隊,甚至是國際合作。

2. 記者都有截稿壓力,他們沒有耐心聽你說實驗過程中的點滴,也聽不懂你發表東西背後的原理。即使如此,還是得有採訪成果,你可以想像後面會發生的事。



頑心號想做的事:寫給「徐志摩」看的科普

雖然上面講了許多科學與媒體的衝突,但個人仍抱持樂觀,至少這幾年,大家比以往更能接受科普的新聞與文章,也願意追蹤這類粉絲團 。麻煩也幫頑心號按讚一下,本粉絲頁主題就是科普。

不過據我觀察,大部分的人,因為沒有理科基礎,有許多新聞只能看懂標題,然後望文興嘆。比如講到黑洞,只知道光也逃不出去,然後按個讚這樣。

因此我想在本粉絲頁,用閒聊的輕鬆方式來談科普,而且不寫任何公式。而且,我是想寫些給「徐志摩」看的科普,就是說,要讓文組學生也能看懂,讓文組學生也能多欣賞這些科學新聞的重點。

如果能讓大家多領略一些樂趣,也算日行一善了。


參考資料:「多工」與「趕工」生態:臺灣媒體與科學新聞的距離《SMC 資料庫》




來看看【乾話集】!



更多【頑心號】的文章
● 【教你看懂 App】我可以用 FoodPanda 點台北市有名的餐廳,送到我中和的家嗎?
● 弱連結是你的救星

更多【一抹墨痕】的文章
● 【Podcast 墨痕說乾話】第2集
● 【每日一話 59】實現 App 點子的迷思

推薦您看
● 網路聲量最大的燒肉丼排行榜
● 【每日一話 33】黃琪與藝術總監
● Gogoro 1 系列試駕影片整理


友站:單字卡文章




生活可以很知識,知識可以很有趣